
学院主持建成国家级“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普特融合、育训一体”让每一位学子都成为“能文能武”的教育多面手
这里,是全国高职同类院校中唯一立项的国家级高水平特殊教育专业群建设单位。
这里,“普特融合、育训一体”的创新实践在全国推介,成为高职师范教育的中国标杆。
这里,国家名师领军,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襄派教育家”、“隆中名师”、“卧龙名师”等180余位行业翘楚将一线智慧注入课堂血脉。
百载薪火,点亮荆楚教育星空;一颗仁心,铺就融合育人通途。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襄职)师范学院以“传百年薪火”的坚守、“筑融合之梦”的担当、“绘教育新篇”的魄力,锻造“融合育人”新标杆,书写了时代育人新答卷。
师资为基:以硬核师资照亮教育征途
教育的高度,始于师资的厚度。在襄职师范学院,180余名专、兼职教师组成的“育人军团”,正以如星光般璀璨的阵容,托举起融合教育的希望。
这是一支闪耀着“国字号”光芒的队伍:由教育部职成司教学基础专家库成员、全国国土资源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院长,国家名师、教育部“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核心团队成员、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专家库成员领衔特教,7位国家课程思政名师点亮课堂,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如灯塔矗立;“湖北名师工作室”、校级名师工作室星罗棋布,“隆中名师”驻站传经送宝,湖北省美术“百名工程”人才、襄阳市“隆中文化名人”各展所长。近五年来,他们在国家级、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中斩获10余项大奖,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对“立德树人”初心的坚守。
更动人的,是这支队伍里流淌的“教育温度”。特殊教育专业领头人马仁海教授,用“融合”之光为听障学生劈开了无声的壁垒。作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特教专业群带头人,他带领团队建成的“残疾儿童行为矫正”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他主持的“湖北名师工作室”,成为特教人才的“孵化器”。学生说:“马老师的课堂没有‘特殊’,只有‘特别’的爱。”
陈学敏副教授则把足迹印在了襄阳200多个乡村小学的泥土里。作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核心推动者,他创新的“三单三定”模式——以需求订单、培养订单、就业订单对接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让近五年的乡村教师班毕业生100%扎根于农村基础教育一线。在保康县的一个山村里,村民们常说:“陈老师送来的不是学生,是照亮我们山沟的‘长明灯’。”
这里的兼职教师队伍同样熠熠生辉:10余位“襄派教育家”传经送宝,20余位“隆中名师”“卧龙名师”深耕课堂,2位“襄江能人”传承技艺。他们与专职教师并肩,以博爱仁义之心赓续百年师范风华,以天降大任之志勇担育人使命。
科研为翼:以创新突破领航教育蓝海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科研是破浪的风帆。襄职师范学院以特殊教育为核心,带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专业协同发展,创新“普特融合,育训一体”融合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在融合教育的科研版图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5年至2018年,一项国家级项目在这里落地生根——该学院主持建成的“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收录课程资源3万余条,服务全国180余所院校,近20万注册用户在这里汲取养分,120万次的访问量,让优质特教资源跨越山海。2018年,资源库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2023年,资源库再次进行升级与更新,成为全国特教领域的“资源宝库”。
荣誉接踵而至:2016年,该校获批教育部、中残联“康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2019年,特殊教育专业被认定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同年立项为“国家高水平特殊教育专业群”,一举成为全国高职特教领域的标杆。近五年,15项省级以上科研奖项被该校收入囊中,其中,《“医教结合”视域下的高职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荣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高职特殊教育专业群“普特融合、育训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摘得2023年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并登上《中国教育报》,为融合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襄职方案”。
科研的生命力,在于转化与应用。该学院建成的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如阶梯般铺就育人之路;自主研发的21部高质量融合教育系列新形态教材,成为学生手中的“成长宝典”;研制发布的7个教学标准、融合教育课程标准,得到中残联《小学教师融合教育职业能力标准研制》课题立项,为行业树起了规范标杆。作为国家“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教育类)、中残联第五批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湖北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每年这里要承接20多项特殊教育国培、学前教育省培及中小学教师市培项目,18所全国院校推广其“普特融合、育训一体”模式。从科研殿堂到教学一线,这里正成为融合教育人才培养的“高地”。
育人为本:以全链条培养铸就教育栋梁
教育的终极答卷,写在学子的成长里。襄职师范学院“普特融合、育训一体”的育人密码,旨在让每一位学子都成为“能文能武”的教育多面手。
近五年,98%以上的年终就业率是“硬核证明”,87.22%的毕业生扎根于融合教育一线成为骨干,45%的学生通过“专升本”继续深造。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吴竞天择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团队连续三年摘得一等奖;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启慧阳光”项目斩获省赛金奖、国赛银奖。
一张张成绩单背后,是“课程双修、技能双练、双证双考”的培养逻辑——学生既要修完普通师范与特殊教育课程,练就两类教学技能,还要拿下融合教育职业能力证书与教师资格证书,最终实现“岗位双任”:既能站好普通课堂讲台,也能做好融合教育工作。
比成绩更为动人的,是学子们的家国情怀。2006届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吴攀登舍弃了繁华的城市,扎根于贵州偏远山区支教,成为当地脱贫攻坚中的“教育火种”,入选教育部“奋斗・青春”——大学生创业就业典型人物。人们说,他身上不仅有“徐本禹式”的坚守,更有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1998届特殊教育专业校友欧平琴的故事,更是感动了一座城。在大冶特教学校的17年里,她用爱与坚守改变了当地的特教面貌。一生没能有自己的孩子,却成了无数残疾孩子的“爱心小妈”;她因病离世后,无数市民自发悼念,称她是“最美母亲”。如今,她的故事被写进襄职师范学院的育人教材,成为学子们的精神坐标。
还有“中国好人”何立玲,毕业后虽因家庭原因选择了经商,却一直不忘她的特教教师梦。自2014年起,何立玲开始到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担任志愿者教师,每周四到学校义务上半天班,承担培智班的语言训练、唱游与律动等课程教学,十一年来从未间断。
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何立玲自备零食、玩具、教学用具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累计捐赠物资2.5万元,吸纳2名特教学校优秀毕业生就业。何立玲积极参与的“行走在大山里的课堂”送教上门志愿服务项目,先后荣获2022年湖北省学雷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23年第九批湖北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2023年湖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银奖。
从课堂到赛场,从校园到基层,襄职师范学院的学子们,正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姿态,诠释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谛。
服务为责:以教育之力赋能区域发展
高校的价值,还在于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立足于襄阳“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襄职师范学院以教育之力反哺地方,写下了“服务襄阳、辐射鄂西”的动人篇章。
128家“政校行企”合作单位,织就了一张协同育人的大网。学院深度对接教育与民生领域需求,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教育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襄职师范学院是湖北省首批“标杆院系”,有1个国家“样板支部”。该学院通过党建联建与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海容小学、襄城区教工幼儿园等共建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课堂中成长;与襄阳特教学校共建“融合教育实训基地”,每年输送120余名实习教师,为特殊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与保康、南漳、谷城三县教育局合作的“乡村教师培养计划”,7年间共培养360余名乡村教师,缓解了山区师资短缺的问题。依托“鄂西圈高职教育联盟”,该学院与十堰、宜昌等地教育机构联动,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地域边界。
师生们的脚步,还走进了更广阔的基层。[1+]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的“三送三进”活动,成为乡村振兴中的教育暖流:送教下乡,为薄弱学校补齐师资短板;送康复课程进家庭,让残障儿童沐浴阳光;送非遗等传统艺术进乡村、进校园,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添彩……4万多小时的志愿服务,年均惠及5000余人次,让教育的温度抵达每个角落。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1+]青年志愿者协会荣获全国“七彩假期”示范团队、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等称号,《携星启航——[1+]青年志愿者阳光助残志愿服务项目》摘得2024年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优秀奖。这份荣誉,也正是对“服务社会”初心的最佳注解。
行以致远,步履不停。襄职师范学院院长刘红新表示,未来,学院将继续以师资为基,以科研为翼,以育人为本,以服务为则,奋力打造高职融合教育教师培养的“中国名片”,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襄职力量”。

转自襄阳晚报2025年8月5日星期二03版
相关链接:https://xywb.hj.cn/pc/con/202508/05/content_2125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