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畜牧兽医专业宠物美容实践教学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花艺活动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湖北省金奖项目“蛋鸭笼养”

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实验室教学

沉浸式教学——师生在田间地头体验插秧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简称襄职)农学院开设有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动物医学、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园林工程技术、设施农业与装备、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等专业,是湖北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也是首批对接服务湖北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单位,现有专业教师8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5人、博士12人,形成“院士引领、名师示范”的教学创新团队,被誉为鄂西北农牧行业的“黄埔军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关键,人才振兴是保障。作为鄂西北地区涉农教育的中坚力量,襄职农学院始终怀揣“心系三农、服务三农、助推三农”的初心,以培养农业创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核心,从田间地头的技术推广到校企协同的人才培育,从乡土人才的精准孵化到区域产业的全面升级,构建起对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学类专业群,成为汉江流域农业现代化的“人才引擎”。
校企共育:特色育人探索“正大襄阳模式”
毕业于襄职农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的李明,入职襄阳正大有限公司后从基层饲料销售员做起,凭借坚持与专业能力,如今已升任宜昌正大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区域业务战略与管理。襄职农学院“根植产业、服务地方”的职教理念,在他身上得到了生动印证,也是该校与正大集团长达28年校企共育的缩影。
畜牧兽医专业秉承“修德技、兴农牧、济民生”的农学院培养理念与畜牧产业链企业“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合作,连续28年与正大襄阳产业链合作,共建正大农牧食品学院,构建了“校企双主体育人”+“七学期三段制、分层走班制和现代学徒制”+“职业认同感、集体归属感、技能成就感”的“2+3+3”人才培养体系,淬炼出“双链互通,教产共融”双主体育人的“正大襄阳模式”。
从“订单培养”持续深入推进,面向“农场-餐桌”的产业链开展“全产业、全过程、全方位”合作,完善了“双主体育人”的体制机制,将正大襄阳产业链中各岗位能力、技术标准、生产研发平台、岗位绩效评价、企业价值理念等纳入畜牧业人才培养体系。这种沉浸式培养,28年来为正大输送各类人才1000余人,其中80%以上成长为正大中国区中高层管理人员。
科技强农: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兴农引擎”
今年4月的一天,在襄城区欧庙镇的麦冬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里,瞿宏杰教授在田间地头查看着。她研发的“麦冬-玉米”套作模式使亩产提高20%,带动10万亩种植区增收近亿元,被农户称为“麦冬守护者”。她还将水稻生产实训课堂搬进襄阳市农科院示范基地,带领学生参与智能插秧机操作与育苗实践,通过“左手持苗、右手插秧”的沉浸式教学,将“知农事、懂农业、爱农村”的职业认同感融入“新农人”的血脉。
近日,走进学院省级重点实验室,袁莉芸博士摇晃着试管里的提取物说:“这是从迷迭香渣里提炼的饲料添加剂。”这项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研究,已转化为楚大鸭业的功能性鸭蛋产品,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健康养殖技能型人才100余人,辐射带动50余户养鸭增收。2023年,添加该配方的鸭蛋溢价30%,2022年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1660万元,2023年产生经济效益3220万元。
流域协同更是筑就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农技走廊”。在十堰市郧阳区的高山蔬菜基地,襄职农学院研发的“智能水肥精准调控系统”使果蔬类作物平均增产35%以上;为南阳牧原集团定制的智能养殖课程,已培训技术员800余名;与湖北省农科院联合选育的“襄麦22”,在汉江流域种植面积突破50万亩。
这些成果源于汉江生态经济带职教协作会的深度联动。2023年禽流感疫情期间,协作会启动应急机制:襄职提供病毒检测支持,荆门职业学院承担疫苗运输,十堰企业开放冷藏车间。72小时内,30万支疫苗送达流域内养殖场,避免产业损失超过2亿元。人才共育、平台共享、问题共解、成果共用的“四共”机制让职业教育打破地域藩篱,正重构着汉江流域农业生态的新局面。
乡土深耕:“选育用香” 浇灌人才沃土
面对江汉平原农业人才有断层的实际情况,襄职农学院创新“选苗-育种-用才-留香”培养路径,累计培育6300余名懂技术、留得住的本土人才,如星火般洒向2315个行政村。他们中有带领村民发展特色种植的致富带头人,有创新农业合作社经营模式的“田秀才”,还有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的“土专家”,成为激活乡村的内生力量。
“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入学时普遍基础薄弱,学校采用“农谚讲原理、田间教操作”的农化教学法。学员安坤从电脑零基础到成为直播带货能手,带动村集体增收600万元;学员胡晨熙研发枣北黄牛养殖技术,年产值破千万元;学员杨利华创立的襄湘辣(襄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辣椒种植辐射6省20县(市、区)30个乡镇,直接带动824人创业,1411人就业,实现了集体经济增收629万元,成长为鄂西北“辣椒大王”,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将一粒小小的种子,种出了火红的希望。
为破解“人才难留乡”困局,襄职农学院构建起三维保障网,确保本土人才“回得去、留得下、干得好”:政策上对接襄阳“人才回乡”工程,为返乡毕业生提供创业补贴;技术上组建专家跟踪团,枣阳市鹿头镇吉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万兵毕业十年仍定期接受母校的养殖技术指导;情感上建立校友创业联盟,徐向进创办“花境植物园”,年营收破百万元,带动在校生10人兼职就业……
一组数据印证着襄职农学类专业群的累累硕果:近三年,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98.15%,培育出3名“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27名省级技术能手;41项专利技术在汉江流域转化,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开展的“4523”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让2.1万名新型职业农民掌握数字化农技;定点帮扶的1007个种养大户中,56人当选村干部,成为“一村一品”建设的领头雁。
又是一年开学季,襄职农学院即将迎来新一届学子。这座孕育新农人的摇篮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用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书写着科技兴农的时代答卷。

转自襄阳晚报2025年7月30日星期三04版
相关链接:https://xywb.hj.cn/pc/con/202507/30/content_2125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