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秸秆曾是田间地头“无处安放”的烦恼;如今,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它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命运变迁”,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绿色新“引擎”。
“秸秆作为原材料,既有塑料的韧性,又有木材的可降解性,生产出来的板材和建材,还具有耐高温和防潮湿等特点。”10月23日,在全省乡村振兴实用技术大赛半决赛现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博士、市级科技特派员杨静展示的一项“秸秆代木”技术,让众人眼前一亮——以秸秆为原料生产的板材,兼具塑料的韧性与木材的可降解性,市场价值陡增。
2016年,在石桥镇政府的协调下,襄州区利国民秸秆再利用专业合作社与周边农户建立了长期的秸秆收购合作关系。
有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和收购量,该合作社也把秸秆利用从以前单一的粗饲料加工向多元化发展。有的秸秆作为牛羊粗饲料的替代,有的秸秆作为种双孢菇和杏鲍菇的菌草,有的秸秆送到电厂成为燃料,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然而,随着市场变化,传统利用方式让相关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如果只是把秸秆做成饲料、肥料,那么除去收储、运输等成本,收益所剩无几。”襄州区利国民秸秆再利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白虎表示,只有寻找到更高价值的利用途径,才能走可持续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2024年底,主要从事生物质纤维材料研究的市级科技特派员杨静在走访时了解到该合作社的需求,结合自己的专业,提出了秸秆材料化利用的方案。
杨静认为,相比于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等利用模式,材料化利用的经济价值最高,“目前,优质的秸秆板材市场价可达3500元一吨,其经济价值远高于其他利用方式。我们之所以没有开发,是由于秸秆表面含有蜡质成分,影响胶粘剂的渗透和结合,需要特殊的处理工艺和环保黏合剂。”
为攻克技术难关,杨静促成该合作社和安徽的秸秆应用企业达成合作意向,通过引进成熟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构建从秸秆收储、粉碎、干燥、铺装,到板材生产、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周白虎表示,采用襄阳本地秸秆制作的板材已通过中试,正在通过调整工艺进一步稳定产品品质,为下一步试生产、销售做准备,“相信秸秆材料化产业越来越有赚头。”
从田间地头的“无处安放”,再到实验室和生产线上“变废为宝”的探索,记者发现,我市科技部门通过乡村振兴实用技术大赛等赛事活动,挖掘出“秸秆代木综合利用技术”“茶树籽与粮食混合酿制白酒”“沼液叶面喷施技术”等一批“变废为宝”的好项目。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赛事的筛选,将选拔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项目,并通过精准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布局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强化“科银企”对接提供信贷支持等组合拳进行重点培育,推动农业资源利用从“单兵突击”向“集群发展”迈进。

转自襄阳晚报2025年10月31日周五04版
相关链接:https://xywb.hj.cn/pc/con/202510/31/content_2130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