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学校16名骨干教师顺利完成赴新加坡开展为期10天的“AI赋能教学工厂模式下智造技能人才培养”专题研修。此次培训聚焦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及工业4.0等领域,深度调研新加坡高校、科研部门及企业,通过“理论授课+实地考察+研讨交流”互通路径,破解职教实践痛点,推动教学模式革新,为学校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构建现代化职教体系注入国际视野与实践动能。
培训期间,研修团围绕“AI赋能教育”“教学工厂模式”“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三大核心主题,走进新加坡管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义安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等知名院校,与多位行业专家及知名学者深度交流。在理论研修环节,新加坡教育部前司长颜振发详细介绍了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即“工艺教育学院—理工学院—大学”三级贯通,通过统一技能认证标准实现职教与普教无缝衔接,打破了学历与技能壁垒,这一先进的的教育理念极大开阔了老师们的视野。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教授、原新加坡《联合早报》政治新闻组副主任林义明系统讲解了“教学工厂”模式在新加坡的实践经验——该模式以企业真实需求为导向,将生产场景、技术标准、项目流程融入教学环节,实现“学习即生产、课堂即车间”,为学校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宇航工程学院副教授、自动驾驶与人机系统实验室主任吕辰分享的“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应用”课程,结合南洋理工大学AutoMan实验室自动驾驶技术成果,揭示了AI技术在实训教学中的创新应用路径。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无线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美国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姜力军带来的“问题导向教学法与探究式学习法”,则为教师优化课程设计、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培训团在开班仪式后,听取新加坡教育部前司长颜振发授课

培训团在课上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演示

培训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吕辰教授研讨交流

培训团在新加坡共和理工学院姜力军教授培训课上进行实践操作
实地考察环节,研修团先后走访新加坡市区重建局(URA)、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院、义安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等机构以及智能制造业示范工厂SMT Technology&GD Precision,深入探寻新加坡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产业升级的协同逻辑。在市区重建局,通过了解新加坡城市规划与教育资源布局的联动机制,教师们深刻认识到“产教融合需紧扣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新加坡通过统筹教育资源与产业园区布局,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的精准对接,这一经验为学校锚定襄阳“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在义安理工学院生成式人工智能中心,其与本地企业共建“仿真教学与虚拟工厂”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该校通过搭建1:1还原的工业场景实训平台,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复杂技术操作训练,既降低企业实训成本,又提升人才培养精准度,为学校推进实训基地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实践样本。在SMT公司,其示范工厂聚焦电子元器件精密制造与智能装备研发,核心特色体现在“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与“产教协同深度融合”两大维度,通过“生产线观摩+技术讲解+座谈交流”形式,重点了解企业技术应用、岗位设置及校企合作模式,为参训教师搭建起了“产业需求与教学改革”的衔接桥梁。

培训团走访考察新加坡市区重建局

培训团在课间进行研讨交流

培训团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院座谈交流

培训团调研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生成式人工智能中心

研修团参观访问新加坡智能制造业示范工厂
培训期间,研修团以“AI时代职教发展”为主题开展专题研讨,聚焦“AI如何赋能学校教育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优化”两大核心议题,结合学校“双高”建设重点与本科创建目标,形成多项共识:一是借鉴“教学工厂”模式,联合襄阳本地龙头企业,共建“新能源汽车+车联网”特色产业学院,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二是推进AI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开发“虚拟仿真+实岗操作”的混合式实训课程,提升学生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网联等领域的核心技能;三是构建国际化教育交流平台,依托新加坡院校资源,开展师生互访、课程共建,助力学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教品牌。

全体参训学员顺利通过结业并获颁培训结业证书
此次新加坡研修是学校深入推进“双高”建设与本科创建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是国际职教领域的成熟经验,教师通过系统学习进一步推动学校在专业建设、师资团队、人才培养方案上与国际接轨。将“教学工厂”的标准化流程引入本土专业,助力“双高”建设中“国际化师资培育”“特色专业打造”“职教出海”等指标落地,增强院校在区域职教领域的竞争力。培训结束,参训教师纷纷表示,将把研修所得转化为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的实际行动,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务实的举措培养适应智能制造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学校“二次创业”战略目标贡献力量,为服务湖北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贡献“襄职智慧”。
(审稿:张菊敏)